人CD73是由NT5E基因(位于6q14-21)编码的52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跨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其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CD73蛋白由3个结构域组成,N端结构域(27-317AA)包含2个锌离子结合位点和至少1个位于311位天冬氨酸的N-糖基化位点;C端结构域(337-549AA)含有底物结合位点,并通过GPI锚定器非共价结合到质膜上;N端和C端结构域通过一个短螺旋(318-336AA)连接,其可控制酶的运动。因此,CD73存在“开放”和“封闭”两个构象,而催化反应需要CD73从开放构象转换为封闭构象,后者可暴露活性结合位点,允许底物结合[1]。
研究发现,CD73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组织细胞表面,包括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控制多种生理作用,如上皮离子交换、液体转运、血小板功能、组织乏氧以及血管渗漏等[2]。主要参与以下几方面的生理作用:(1)影响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过程。CD73介导产生的腺苷,通过CD39和CD73来控制嘌呤核苷酸的生成,进而调控核苷酸的信号传递。(2)催化5′-AMP,生成的腺苷与 A1、A2A、A2B、A3腺苷受体结合,通过生物信号转导作用,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3)参与T细胞活化。CD73水解产生的腺苷可活化免疫细胞,对免疫细胞增殖产生影响,且可调节CD4+ CD25+Treg细胞,降低T细胞的免疫作用[3]。

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干预手段,通过直接刺激排斥类型的过程或阻断抑制途径,改变患者的免疫系统以对抗癌症。研究表明,抗CD73单克隆抗体导致CD73细胞表面聚集,继而发生内化,从而抑制循环肿瘤细胞的外渗和定殖能力,进而抑制肿瘤转移[4]。现将靶向CD73药物的研究情况统计如下:

TJ-004309是天境生物自主研发的人源化抗CD73单克隆抗体。该药能识别独特的CD73抗原表位,通过独特的“内二聚体”结合模式充分一直CD73酶活性,而且不存在高浓度抗体情况下出现的“钩状效应”。2021年2月,在中国完成了TJD5联合toripalimab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I期联合用药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预计于2021年内完成患者入组工作;此外,计划于2021年第四季度在美国启动TJD5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I期“篮式研究”。

AB-680是由Arcus Biosciences开发的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小分子CD73抑制剂,具有出色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着极低的清除率和长半衰期,目前正在评估其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癌和转移性趋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联合疗法中。2020年,吉利徳通过3.75亿美元获得了与Arcus Biosciences共同开发包括AB-680在内等多个产品的权利。

Oleclumab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CD73变构抑制剂,通过阻止CD73酶采用其催化相关的构象,导致CD73的聚集和内化。研究表明,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790M阴性、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接受oleclumab+奥希替尼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40%,疾病控制率为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5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3%和26.7%;中位总生存期为21.9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总生存率相同,均为80%。

BMS-986179是由百时美施贵宝开发的IgG2亚型CD73单抗,针对实体瘤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在2018年ACCR会议上公布,入组的受试者接受为期两周的BMS-986179单药导入期,然后接受BMS-986179与nivolumab联合治疗,研究显示BMS-986179在所有剂量下均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和肿瘤细胞中CD73酶的活性,而无剂量依赖性。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为授权正版图片,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
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发布:患病人数小于14万为罕见病 -
医药股的寒冬,离结束还有多远? -
关注!莆田已现24例阳性,初判德尔塔!又一国产新冠“特效药”传来大消息…… -
刚刚!2022科学突破奖公布,两位mRNA技术先驱与其他23名学者分享1575万美元奖金 -
中国仿制药辛酸往事:用量85%的仿制药,只花了12%的医药支出。人才怎样才能留在制造业? -
3.8+万人观看!诺华人才空中宣讲精彩回顾 -
Promega开班在即!| 如此火热的PROTAC不可不知! -
特别报道 | 明星公司今何在?十年过去了,这些生物技术公司还好吗?(下) -
Startup Biotech公司架构及融资方案设计 | 药时代直播间第71期 -
Science重磅:颠覆教科书!科学家找到癌症发生源头,治愈肿瘤有了新思路 -
复旦大学药学院付伟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刘景根研究组在新型MOR选择性激动领域取得进展 -
【视频】徐佳熹博士:兴证研究在传承中有力前行 | “同梦·同兴”三十周年


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