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以来,得益于有机合成理论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天然产物全合成取得了长足发展。倘若向全世界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的有机化学家发布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题目是:在过去的50年里,哪一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最令人印象深刻?那么,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紫杉醇(Taxol,图1)。1971年,美国化学家Wani及其团队在顶尖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上报道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核磁共振分析,确定了紫杉醇的结构,从而拉开了紫杉醇研究的大幕。2021年恰是紫杉醇的分子结构发现50周年。 在过去的50年里,通过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协作,紫杉醇从结构鉴定,到阐明其独特的生理作用机理,再到批准成药及完成全合成,现已成为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等众多癌症的一线抗癌药物。紫杉醇被誉为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同时也是最畅销的抗癌药物。紫杉醇上市后的第一个十年(1993-2002)销售总额超过90亿美元,而新型抗癌药物白蛋白紫杉醇,自2005年批准上市后,其销售总额已超过55亿美元。在国内,紫杉醇的相关药物销售总额常年维持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 早期紫杉醇的来源主要是从太平洋紫杉的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得到。太平洋红豆杉(红豆杉又名紫杉,图2),被称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药用植物,其生长周期极为缓慢,从小树苗长成大树需要数百年。然而,紫杉醇在紫杉的树皮中的含量仅为万分之一,即一万公斤紫杉树皮只能提取出一公斤紫杉醇。全球每年对紫杉醇的需求量达到吨级别,而且还在逐年递增。通常,治疗一个卵巢癌患者就需要数棵百年以上树龄的紫杉树,这使得通过砍伐珍稀紫杉树获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做法不可持续,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寻找可持续的获取紫杉醇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室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完成紫杉醇的全合成,成为提供紫杉醇的一种潜在的有效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