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下面的四张井字格了吗?
好,现在请你对图 1网格中的颜色进行修改,使每个10×10格子中的绿白方块上下左右都变得对称。
请问——最少需要修改多少次,才能完成上面所说的这个目标?
记下你的答案了吗?悄悄透露一下,最佳答案可不是9 / 18 / 18 / 12 哟!
OK,那我们进入下一题——
图 2. 如何提高乐高的稳定性?(图片来源:Nature)
图 2是一个用乐高搭成的小房子,屋顶的一个角落被一个柱子支撑着。现在,“工程师”们要在屋顶上铺上一大块水泥砖。但若仅仅依靠现有的一根柱子,屋顶必然会被压垮,然后砸到站在屋顶下的(躺枪)小人。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改变这个结构,使屋顶能稳固地被压上水泥砖,从而救那小人一命?
ps:乐高可不是免费提供的,每增加一块,都需要花费你1枚硬币。(说不差钱的——请走开)
——你是不是也觉得,加一块乐高在小人面前的那个屋顶角落,不就是最优的解法吗?
其实,上述两个测试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研究人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实验中,邀请了数百名实验对象来完成的几个任务之一。相关研究论文已于2021年4月7日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题为“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look subtractive changes”(人们习惯性地忽略减法策略)。
图 3. 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look subtractive changes(图片来源:Nature)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意思的小实验,研究人员观察到人们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他们发现,解决问题时,选择做“加法”似乎是我们的默认模式——哪怕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减法”可能会使效率变得更高。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之前的这两个“脑筋急转弯”产生了新的想法了呢?
其实,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和我们一样。
在第一个“脑筋急转弯”中,有约80%的参与者们会选择在空白的半边增加绿色格子来凑成对称结果,而不是删除已存在的绿色格子,即便后者所需要操作的步数更少;而对于乐高建筑,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们也都会选择通过增加支柱来加固结构,而不是索性把原本存在的那个支柱去掉,让屋顶直接固定在底座上。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人们更喜欢通过“增加元素”来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做“减法”的效率会更高,而是压根就没有想到还可以通过用“减少元素”来解决这些问题。
确实,当作者在乐高实验中明确提示实验者“增加乐高是要钱的,但减少则是免费的”的时候,使用减法策略的人数明显上升了。这说明,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确实偏爱于做“加法”,但当人们有更多机会去思考或实践时,他们提出减法策略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这也进一步证明,其实人们都明白,“多”并不意味着好,“少”也并不代表不好,只是减法策略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罢了。
这一现象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疲于应付越做越多的工作安排;为什么家中的物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堆积成山;为什么有些公司总会渐渐陷入各种繁文缛节;为什么写的文章总是会越改越长;为什么钻戒总是越大越好……
图 4. Less Is More(图片来源:Nature)
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要不要加点什么来进行改变,即使做减法的效率会更高、更经济。但在物质丰富甚至是冗余的今天,“删繁就简”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学会做“减法”或许更能有助于提升大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正如开篇的两个问题所对应的那样:没有如期完成预定的任务,是否是因为一次性给自己安排的事情太多,才让自己疲惫不堪?一心想着要为新年设立10个flag,是真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了吗?
在这项实验中,这几位有趣的科学家通过乐高和图块的形式,很好的向大众诠释了——面对生活,敢于“放下”、勇于“放下”、善于“放下”,才是人生的真谛。
所以此刻,请关掉手机和电脑,让大脑在没有负担的前提下思考才能更加有效。2022,你准备好做“减法”了吗?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作者。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中国加入Project Orbis,您支持吗?欢迎投票!附:一文读懂Project Orbis 坚持热爱霍去病,共赴山海辛弃疾!——药时代恭祝朋友们2022年元旦快乐!(附:最令人难忘的十句话、最值得期待的十大心愿) 引领药物筛选新变革,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浅谈冠科生物与类器官(PDO)技术 | 药时代专访冠科生物徐小溪博士 从恒瑞研发日看中国制药界的最新风景线 首发 | 中科院徐华强/尹万超团队联合攻关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及其与受体和抗病毒抗体的复合物结构 罗伊·瓦杰洛斯博士的礼物:为了一个没有乙肝的中国 中国制药企业必看!礼来/信达PD-1 BLA审评之际,FDA关于China-only肿瘤研究的决定备受关注! 全球RNAi药物临床进展合集 | 哪些精彩值得期待? 毕井泉:推动抗癌药物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走近FDA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博士 毕井泉:新药研发九死一生,高风险应有高回报 国内首家AI新药研发公共平台落地中关村 角井生物推动新药研发进入智能时代



点击这里,与~20万同药们喜相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