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现奥毒疫情,超强传染力的病毒到底有多厉害?国外数据显示,死亡风险比感染德尔塔株减少91%。1月15日,北京确诊1例本土新冠病例,该病例在近期内没有外出旅行史,不能算作是输入病例,同时也不是入境人士的密接,目前无法找到传染链的源头。更不妙的是,该患者所感染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这是怕什么来什么,作为重点保护的北京,也破防了!奥密克戎不仅在北京破防,最近在上海、珠海发现的病例,也是奥密克戎感染。目前尚不知道这些病例与天津、河南安阳、大连的奥密克戎疫情是否有关联。与国外如火如荼的疫情比起来,中国的确诊数量很少,这要归功于严防死守。但是因为奥密克戎毒株突破性太强,严防死守的难度也就加强了。但是,传染性强,不见得毒性就更强!有说法认为,奥密克戎比较温和,简直可以当作是疫苗。这个说法体现出了一些人期望和乐观,听上去就像一碗鸡汤。奥密克戎到底是不是温和的疫苗?会不会咬人呢?2022年1月11日,medRxiv网站上提前发布一份等待审批的论文,表明奥密克戎确实比德尔塔更温和 [1]。这份研究,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州KaiserPermanente医院和美国疾控中心的联合研究结果,比较了52,297名感染奥密克戎突变株的人和约16,982名感染德尔塔突变株的人。(注:该研究并没有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毒基因进行测序,而是将核酸检测时出现“S基因靶标脱落”的感染者,认为是奥密克戎感染。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简捷的判断方法。)第一个发现:感染奥密克戎的住院率,不到德尔塔的一半。奥密克戎感染者有0.5%住院,德尔塔感染者有1.3%住院,对于门诊核酸检测阳性的感染者来说,感染奥密克戎后住院的风险比感染德尔塔降低了52%;第二个发现:感染奥密克戎的ICU住院率,是德尔塔的1/4。对于门诊核酸检测阳性的感染者来说,感染奥密克戎后入住ICU的风险比感染德尔塔降低了74%;第三个发现:感染奥密克戎的病死率,是德尔塔的1/10。对于门诊核酸检测阳性的感染者来说,感染奥密克戎后死亡的风险比感染德尔塔降低了91%;第四个发现:感染奥密克戎的住院时间,比德尔塔缩短了。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5天,而德尔塔为4.9天。90%的奥密克戎感染者在3天或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出院。此外,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无一人需要使用机械通气,而感染德尔塔突变株的人中,有11人使用了机械通气。这结果听上去不错,但由于当地大部分人都完成了疫苗接种,感染后重症率、死亡率减少,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因为病毒更温和了,可能也应该有疫苗的因素。那么,对于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奥密克戎是否还那么温和呢?1月13日,medRxiv 上的另外一份研究也提供了数据。这项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库,共有79,592名首次感染新冠病毒的5岁以下儿童。其中有7,201名儿童在奥密克戎疫情中感染,有63,203名儿童在德尔塔疫情期感染。这些儿童都没有接种过疫苗,所以研究者通过比较数据,就可以判断奥密克戎对未接种疫苗者的伤害力。第一个发现:奥密克戎疫情期的急诊就诊率,是德尔塔的70%。奥密克戎疫情期急诊就诊率为18.83%,而德尔塔期为26.67%;第二个发现:奥密克戎疫情期的住院率,是德尔塔的1/3。奥密克戎疫情期感染者有1.04%住院,而德尔塔期住院率为3.14%;第三个发现:奥密克戎疫情期的ICU住院率,是德尔塔的1/3。奥密克戎疫情期感染者有0.14%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而德尔塔期的比例为0.43%;第四个发现:奥密克戎疫情期的机械通气率,是德尔塔的1/3。奥密克戎疫情期感染者有有0.33%需要机械通气,而德尔塔期的比例为1.15%。总结一下,奥密克戎确实是较温和,无症状、轻症的比例增加,需要急诊的比例减少了30%,而且即便出现症状,症状也相对较轻,不管是住院率、ICU住院率、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都只有德尔塔感染的1/3。这是5岁以下儿童感染病毒的情况,从我们这两年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来看,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年龄越大,感染后后果越严重。综合上述两份报告的结果看,奥密克戎确实是更温和了,即便没有打过疫苗的人,症状也不会有那么严重。虽然变温和了,但奥密克戎绝对不是“疫苗”,他的杀伤力还是病毒级别的,正如张文宏所说,奥密克戎在有的情况下还是会“咬”人的。所以,没有打过疫苗的,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还是需要打疫苗以提高免疫保护,不能撞运气。不幸的是,目前的疫苗都不是专门针对奥密克戎的。由于奥密克戎有免疫逃逸能力,即便是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士,还是可能被奥密克戎感染。但是,接种疫苗,还是可以减轻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上述是国外的研究,接种的主要是mRNA疫苗。接种灭活疫苗后的数据如何?现在还不知道。目前天津约有200例感染病例,绝大多数都接种过疫苗,有的甚至打过了加强针,报道只说三成无症状,一半是轻症,其余的基本都是普通型,重症很少,但是少到多少?并没有交代。不管怎么说,面对一个相对温和的病毒,情况至少不会那么糟糕。参考文献:[1] J.A. Lewnard, V.X. Hong, M.M. Patel, R. Kahn, M. Lipsitch, S.Y. Tartof,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Omicron (B.1.1.529) SARS-CoV-2variant in southern California, medRxiv (2022) 2022.01.11.22269045.[2] L. Wang, N.A. Berger, D.C.Kaelber, P.B. Davis, N.D. Volkow, R. Xu, COVID infection severity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before and after Omicron emergence in the US, medRxiv (2022) 2022.01.12.22269179.奥密克戎来了,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还在路上说到奥密克戎突破了京城的防线,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都已经形成了社区性传染。这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奥密克戎感染的死亡风险,比德尔塔感染降低了91%。也就是说,幸亏这一波感染的不是德尔塔病毒,否则死亡数要10倍起跳。虽然奥密克戎没有那么毒,但它还是病毒,不是“疫苗”。但问题是,目前的疫苗并不是针对奥密克戎设计的。辉瑞说今年3月能搞出新的疫苗,但是不清楚是能开始测试?还是获得批准使用?今天写这篇文章,是想要介绍一个中国自己做的疫苗研究工作。在介绍之前,先要问一个问题:如何很凡尔赛地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直接给出答案:“最近在做实验,用猴子。”这个答案绝对不是猴子送来搞笑的!很显然,“凡”的重点不是在“实验”,因为做实验就是搬砖,搬砖最多累得像条狗,没有说累得像只猴的。“凡”的重点显然在“猴子”!因为疫情,美国基本找不到猴子来做实验了,我听到的说法,是“中国不让出口”!但是,去年年底我才突然发现,其实中国自己也很难找到猴子做实验!这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实验用的猴子,也需要从东南亚进口!(那些赞成封国停止进口的人,绝对想不到研究新冠疫苗和药物,还需要进口猴子!)既然是供不应求,那么猴子的价格就会上涨!有人告诉我,猴子的价格,至少翻了三倍!还有人说,猴子现在要20万一只!20万,这在古代都可以买6、7个潘金莲了!
3.接种原始毒株的疫苗之后,加强针使用德尔塔疫苗,保护力可以很好地覆盖德尔塔和奥密克戎。这些发现特别有意义。环状RNA疫苗只是使用病毒S蛋白的RBD作为抗原,这与其他使用整个S蛋白的疫苗有所不同。但是,RBD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区域,如果魏教授团队的发现,也能推广到其他疫苗,那么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测:我们等待的,应该不是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而是针对德尔塔的疫苗,因为后者不但可以更有效地中和奥密克戎,也可以中和德尔塔和其他突变株。奥密克戎终将过去,但奥密克戎之后,可能还会有其他病毒株流行,之前的毒株也可能死灰复燃。所有的流行,都有过气的一天。如果我们制造的疫苗只是为了追赶奥密克戎,那么等到可以施打的时候,奥密克戎可能已经过气了。即便打了奥密克戎疫苗,那打的也是一个寂寞,因为中和抗体无法中和其他突变株。辉瑞和摩德纳公司之前都针对新的突变株设计过疫苗,甚至在加强针的临床试验中测试过,但是因为没有看到比原始疫苗的明显优势,目前的加强针还是使用的是原始疫苗。也许,基于魏教授试验室的研究,也许辉瑞和摩德纳都应该赶快地、认真地分析一下针对德尔塔毒株的疫苗,而不是追赶奥密克戎!这里需要再次说一下:中和抗体只是免疫保护的一部分,虽然对于防止感染非常关键,但是只要还有疫苗诱导产生的T细胞反应,仍然可以有保护,可以大大缓解感染后的症状。如果我们追逐的目标是完全预防感染,那么只能用一个字来评论:日!夸父追日的那个日!因为病毒的突变,疫苗永远追不上!当然,如果能有一个比较广谱的疫苗,我们也就可以停止追日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只要打了该打的疫苗,戴好口罩就是能做得更好的事。有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不管是做药还是做疫苗,都是非常花钱、花时间的事。追日也是一件挺累的事。停止追日,我们也可以省下点买猴子的钱,把钱花在别的疾病治疗上。参考文献:[1] L. Qu, Z. Yi,Y. Shen, L. Lin, F. Chen, Y. Xu, Z. Wu, H. Tang, X. Zhang, F. Tian, C. Wang, X.Xiao, X. Dong, L. Guo, S. Lu, C. Yang, C. Tang, Y. Yang, W. Yu, J. Wang, Y.Zhou, Q. Huang, A. Yisimayi, Y. Cao, Y. Wang, Z. Zhou, X. Peng, J. Wang, X.S.Xie, W. Wei, 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bioRxiv (2022) 2021.03.16.435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