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 是由晶泰科技博士团发起的专业知识分享栏目,旨在向生物医药行业传递和分享全球 AI 药物研发的前沿技术与研发动态,促进广大药物研发从业者对 AI 药物研发的认知,推动 AI 等前沿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 自 2001 年 FDA 批准首款激酶抑制剂 Imatinib 上市,靶向激酶的抗肿瘤药物研发赛道日益火热。根据作用方式和结合位置可将激酶抑制剂分成 6 大类型,其中 III 型和 IV 型均结合于非底物结合位点但对激酶活性发挥调控的作用,即变构调节抑制剂。 变构剂的优势:
变构调节类药物独特的药理药效优势越来越得到认知,其作用机制的新颖性为小分子化药开发提供了创新思路,一方面为靶向激酶、离子通道等传统难成药靶点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方法,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为当前药物开发面临的靶点枯竭问题带来了新视角。 越来越多研究支持蛋白质变构调节机制存在普遍性,但探索可成药的机制和作用位点始终充满未知与挑战。已有蛋白变构信息数据库建立,发展出专用于变构位点预测及调节机制的计算方法。随着基于数据的 AI 模型与基于结构的物理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并与多种实验技术紧密结合,为变构调节类药物开发的方法成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1】Volkman, B. F. et al., Sci. Signal. 291, 2429 (2001).【2】Huang, Q. et. al., J. Phys. Chem. Lett. 12, 5404−5412 (2021)【3】MacKerell, A. D. et al.,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29519(2020)【4】Ren, R. Nat Rev Cancer 5, 172–183 (2005)【5】Wu, P. Trends in Pharmaco Sci 36, 422-439 (2015)【6】Ni, D. Trends in Pharmaco Sci 41, 336-348 (2020)【7】Kim, D.G.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 379(3): 35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