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则来自美国SEC的消息,将三家中概生物医药公司推到退市边缘。
3月8日,美国SEC将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再鼎医药、百胜中国、盛美半导体这五家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的暂时性认定名单。其中,三家为生物药企。
这份名单,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的。理由是,这些公司没能符合《法案》要求,让经过PCAOB认证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按照规定,除非《法案》能将这五家公司排除,或PCAOB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它们的审计师进行全面核查,否则它们将于2024年初从美股退市。
消息一出,市场一度担心SEC此举是否针对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它们率先发布财报,因而被列入名单。这次事件并不突然,此前市场已有预期。此次SEC出手,只是事态进一步发展,后续预计其他中概公司也会相继进入该名单。
尽管这是一份临时名单,这些公司也不会马上被强制退市,但还是引发了中概股大崩盘。3月10日晚,37家中概股跌幅超过10%,被纳入名单的生物药企自然未能幸免于难,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再鼎医药开盘纷纷大跌,尽管盘中有所回升,但仍不容乐观。
在国际局势微妙的当下,资本市场也被裹挟其中。而问题要解决,说简单也简单,双方在各自的法律框架之下,达成相互都认可的解决方案。一旦事件走向不可控,或美国证券监管彻底政治化,那么在这场博弈背后,将没有赢家。
/ 01 /
SEC监管政治化背后的大国博弈
这份名单,并非美国SEC针对生物医药行业,而是所有中概公司都要面对的冲击。
在这背后,是大国之间的博弈。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出台,有着显著的时代背景。不少国内外投资者均认为,《法案》主要针对的是中概股。
根据《法案》,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需要证明“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且如果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将被禁止在美国交易。
确切来说,这是地域性风险,与生物医药行业无关,只要公司在中国,找中国审计师做审计工作,那么这个风险就存在。因为,在现有框架下,美国认为中国审计事务所出具的报告都不符合要求,希望国内企业无条件交出审计底稿;
而矛盾点在于,注册在中国的审计师,提供审计底稿需要通过国内监管机构的批准。
实际上,中国和美国之间审计底稿问题由来已久,双方也协商许久,只是一直没能达成共识。2020年底《法案》正式落地,中概股“退市”风险开始发酵。也正在此期间,京东、网易等一批互联网公司纷纷启动港股二次上市。
此次,五家公司被纳入“临时退市名单”,是《法案》针对中概股的第一次发难。
显然,正如中国证监会针对这次事件的表态,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法案及实施细则的一个正常步骤,我们尊重境外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但反对证券监管政治化。
从这次名单可以看出,美国监管对中概股的态度已经很明确。第一次是五家企业,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中概股被列上名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被退市。按照规定,只有连续三年使用未经PCAOB审查的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市场的挂牌才会受到影响。
理论上,只要在2024年第三次被识别之前,都有斡旋余地。现在来看也不无可能。据财联社最新报道,接近监管部门人士表示,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就审计监管合作的对话和磋商进展比较顺利,双方都展示愿意解决问题的诚意,有望尽快达成共识。
当然,也有最坏的打算,那便是私有化退市。
被列入名单的百胜中国,便发布公告表示,根据《法案》的现行条款,除非《法案》获修订将本公司排除,或PCAOB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对本公司的审计师进行全面核查,否则公司的普通股将于2024年初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三年时间,具体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 02 /
生物医药失去美股融资渠道影响几何?
/ 03 /
中国创新药被波及,美国也是输家
制约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是创新药行业发展,美国未尝不会受到影响。
固然,美国创新药发展的土壤肥沃,但由于自由定价法明确了美国不直接限制药品价格,这也带来了一个致命问题:药价太高。
就拿胰岛素来说,国内集采后胰岛素价格被打到骨折。比如赛诺菲的第三代胰岛素来得时,集采后价格在96元左右。而在美国,同样的胰岛素价格高达702元。
不止胰岛素,美国的大部分创新药价格都要远高于其他国家。据兰德公司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处方药的价格平均为其他西方国家的2.56倍。
高昂的医药费导致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美国医疗开支3.6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GDP的20%。
根据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发现,过去十年中,美国处方药的净价格增长速度比通货膨胀率快三倍以上。
面对越来越高的医药价格,美国主要支付主体医保和商保,都有着强烈的降药价需求。过去几年,FDA也一直在奋发图强,希望通过加快药物审批速度,遏制过高的药价,但收效甚微。
回到资本市场来说,中国创新药依然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引进更多的me too类药物,在美股也能起到鲶鱼的作用。
2020年1月份成立的EQRx,便希望通过引进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类创新药,成为一名“颠覆者”,也因此在美国资本市场备受追捧。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创新药发展,全球市场都会受益。一味地通过政治手段去干扰,受到影响的是所有人,而不仅是中国企业。
End

推荐阅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