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的Sylvain Lesné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动物研究[1],声称发现了一种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简称Aβ),因其体积正好是56单位(kDa)大小,遂命名Aβ*56。给健康小鼠注射这种蛋白会诱发认知障碍,Sylvain据此提出或许它就是AD“头号致病嫌犯”,该发现为其赢得了众多荣誉和关注。但16年后学术打假者发现Sylvain的研究图像存在多次人为处理痕迹,而且多位科学家也曾试图提纯Aβ*56,均未果,Aβ*56极大可能是捏造的。这就是这次学术造假的事情经过。
Aβ蛋白斑块沉积(俗称“老人斑”)在1960年被首次发现,1991年探明了Aβ的产生过程,是由一种淀粉样蛋白前体裂解而来,因其形态不稳定而容易发生沉积。自此提出了Aβ过度沉积的猜想。Aβ*56造假则发生在该学说成立很多年以后。
Aβ其实是一个“大家族”,包括3~4单位的单体、9~54单位的可溶性寡聚体、75~5000单位的可溶性原纤维,和体积超过5000单位的大型不可溶纤维和斑块,远远不止56单位这一种[2,3]。研究已证实,可溶性的Aβ寡聚体和原纤维具有超过斑块的神经毒性[4~8],是Aβ致病学说的关键角色。目前已在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中实实在在地检测到了这类Aβ亚型。
抗Aβ单克隆抗体的清除目标包括各种形态的Aβ。我国2024年获批的仑卡奈单抗主要清除可溶性Aβ寡聚体和原纤维[9],正在进行中国III期临床试验的Donanemab则会直接结合不可溶斑块。现有新药无一例外,都不是以Aβ*56为靶点设计,Aβ*56造假与新药研发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结语
这次学术造假被各界广泛关注,给医学界敲响了警钟。但大肆报道也导致了事实的扭曲和夸大,令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产生了误解。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真实可靠的科研成果,助力开启AD管理全新时代。(文章作者:莫云)
参考文献
[1]Sylvain Lesné, et al. Nature. 2006 Mar 16;440(7082):352-7.
[2]Huang YR, et al. Int J Mol Sci. 2020 Jun 24;21(12):4477.
[3]Söderberg L, et al. Neurotherapeutics. 2022 Oct 17.
[4]Ghosh S, et al. Int J Biol Macromol. 2023 Jun 1;239:124231.
[5]Shea D,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9 Apr 30;116(18):8895-8900.
[6]Vadukul DM, et al. FEBS Lett. 2020;594(21):3490-3503.
[7]孔繁军, 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9): 1569-1571.
[8]石镜明, 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8. 34(2): 213-220.
[9]Cummings J, et al. J Prev Alzheimers Dis, 2023.
[10]Dyck CH,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an 5;388(1):9-21.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