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有DeepSeek,中国生物制药正在崛起!

不止有DeepSeek,中国生物制药正在崛起!

《经济学人》:“中国震撼世界的不仅是人工智能!其药企正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引领药物研发新浪潮。”

Table of Contents

01

近日,《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发表文章《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中国的药物也让世界感到惊讶》。文中指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新药研发国。
不止有DeepSeek,中国生物制药正在崛起!
之所以如此评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学人》给出两大理由。
一是研发管线数量多。文中给出数据,2021年至2024年间,中国研发中的药物数量翻倍,其中快速跟随和完全原创的治疗药物占研发管线近42%。特别是在抗体偶联药物(ADCs)领域,中国企业的优势尤为明显。
二是交易频次高,规模大。去年,西方制药商达成的大额授权交易(价值5000万美元及以上)中,近三分之一是与中国公司进行的,是2020年份额的三倍。据艾意凯咨询公司估计,西方从中国获得授权的药物总价值增长了15倍,达到480亿美元。
2024年12月,国内大模型Deepseek突然出圈,它以1/11的算力、仅2000个GPU芯片训练出性能超越GPT-4o的大模型。至少是10倍的成本差距,震撼了全世界。同样的,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过几十年,已经登上全球第二,速度之快,令《经济学人》大为赞叹。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的举起离不开政府的重点扶持。2015年,我国开始药政改革,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被终结,NMPA通过简化临床试验审批流程、清理积压申请,加速创新药上市进程。这一改革与”海归潮“、资本涌入共同构成创新生态的基石。
一位海归创业者表示,“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对生物医药行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相关资产的估值无论是在一级还是二级市场做到了全球最贵,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资金投入从2015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86亿元,CAGR=18.8%。远高于全球同期的CAGR=6.7%。
其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效的临床试验体系,也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的必要条件之一。康方生物的创始人Michelle Xia曾表示,“我们做事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快两倍甚至三倍。”
将速度进行量化,从2019年开始,中国医药开发在过去五年迎来了鼎盛时期,增幅高达200.9%,部分得益于政府在医药领域的投资剧增。从1997年才出现在医药市场中且仅有一款在研药物到如今占全球在研药物的26.7%。
那么,全球第二到底什么水平?请看以下几组数据:
  • 2024年NMPA共批准了46款1类创新药上市,其中进口新药7款,国产新药39款,较2023年提升了6种,数量再创新高。
  • 创新药上市公司:收入为421.1亿元,同比增加35.1%;归母净利润为57.8亿元,亏转盈。
  • 2023年百悦泽全球销售额总计91.38亿元(约为12.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38.29亿元)增长了138.7%,成为国内首个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的创新药。
  • 2023年创新药出海交易共计69笔,披露总金额达303.235亿美元。其中,百利天恒的双抗ADC药物BL-B01D1创下了84亿美元的最高单笔授权记录。2024年,我国创新药出海总数达98笔,披露总交易金额攀升至595.505亿美元。

02

野蛮生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新冠疫情的上半场,是生物医药产业寒冬前的最后一波热浪。这一时间,每日更新的(感染/死亡)数据占领了各大中英文互联网,跳动着的“红灰色”数字拨弄着每一个人的神经,也点燃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热情。
2020年至2021年,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指数(XBI)迅速攀升至历史高位。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内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223起,涉及金额高达6507.29亿元。
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也在热浪中,实现了最后一波野蛮生长。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生物科技股的平均股价涨幅是标普500涨幅的两倍多。2021年,152家药企进行了IPO,筹集资金超过250亿美元。
一时间,CXO、医疗检测、疫苗、原料药企众相生。
时间来到新冠疫情下半场,全球经济体系百废待兴,美联储鹰派升息,硅谷银行暴雷,使资本寒冬变得更加寒冷、漫长。
当时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不堪。“批量回购起诉”、“清仓式裁员”时有发生,“美国生物法案”冲击双边贸易,CXO一度跌入谷底。求变,唯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海成为中国创新药企必选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频次高价值的交易在过去两年中完成,这是否意味着“大金主”MNC的交易模式普遍会更聚焦,广撒网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
一位业内资深BD专家告诉药时代。“根据当下环境,大多数MNC的交易方向是可预测的,首先是肿瘤领域,其次是自免,之后就是CNS(中枢神经系统)与CV(心血管)领域。”
也就是说,现阶段想要激活某一领域的交易热潮,需要是新技术的巨大更替。就像2015年PD-1的获批与快速放量、2017年的CAR-T获批、2022年DS-8201的横空出世等,这些大事件才能挑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但PD-1、CAR-T、ADC、GLP-1、TCE之后,还有什么能吸引MNC日益刁钻的目光?差异化、一骑绝尘的临床数据亦或是其他附加价值?
虽然问题颇多,道阻且长。但毋庸置疑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站在了国际市场的前端。

封面图来源:pixabay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汇编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0)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17:41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15:09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