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辉瑞宣布终止旗下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的临床开发。
辉瑞作出这一决定,原因仍出在“安全性”上。据新闻稿所述,由于一名参与者在剂量研究中出现了潜在的药物性肝损伤,且该患者症状在停药后得到缓解。因此,辉瑞在综合评估临床数据并参考监管机构意见后,放弃了danuglipron的开发。
这并非danuglipron的首次临床失利。2023年12月,辉瑞宣布终止danuglipron(一日两次)的临床开发,原因是该药物耐受性较差。
在danuglipron针对肥胖症的IIb期研究中,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恶心73%,呕吐47%,腹泻25%)较高,且在不同剂量下的停药率均超过50%,远高于安慰剂组约40%的比例。
那么简单,既然每日两剂有耐受性问题,那我索性降低剂量,再试一次。2024年7月11日,辉瑞宣布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1期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推出danuglipron剂型改良版(一日一次)。
该研究旨在探索原剂型danuglipron与三种改良剂型danuglipron(不同剂量/释放速率)单次给药后的PK和安全性。
结果支持每日一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其安全性与之前的danuglipron研究一致,且在超过1400名研究参与者中未观察到肝酶升高。
当时受此消息影响,辉瑞的股价还小幅上涨了一波,可如今danuglipron为何又爆出了肝毒性问题?
有业内分析认为,小分子口服GLP-1药物可能存在独特的代谢风险,口服小分子需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可能导致肝脏代谢压力骤增,相比大分子肽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小分子可能与非GLP-1受体发生交叉反应,增加肝毒性风险。
2023年,有业内人士针对辉瑞的另一款口服GLP-1药物lotiglipron作出分析,认为lotiglipron导致肝毒性的原因可能为,分子代谢开环,产生缩酮,进一步脱水,成酮、醛,高反应性化合物,造成肝损伤。而lotiglipron与danuglipron分子结构相似。
虽然辉瑞强调,在超过1400名受试者的整体数据中,肝酶升高发生率与其他获批GLP-1药物相当。但哪怕只有一例肝损伤的出现,也可能导致药物开发项目的全面停止,反映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对于安全性的极高要求。
实际上,口服小分子药物的安全性挑战一直存在,与多肽类注射剂相比,小分子药物可能因脱靶效应导致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2023年,日本监管机构曾要求修订含GLP-1受体激动剂的说明书,警示急性胆囊疾病风险。
目前,辉瑞的肥胖药物管线仅剩一款口服 GIPR 拮抗剂 PF-07976016,全球最高状态处于临床 II 期。
在此此前,辉瑞首席科学官Chris Boshoff曾表示,PF-07976016将可能与Danuglipron组成GIPR – GLP-1的联用方案。但随着Danuglipron失败之后,辉瑞原先设想的联用方案也不再可行。
最后,对于国内药企而言,跨国药企的研发失利即是警示也是机遇。辉瑞极有可能通过并购或合作重新争夺市场份额,就像前不久诺和诺德收购联邦制药的UBT251的那般。
因为国内也有不少优质资产,如硕迪生物的GSBR-1290、恒瑞的HRS-7535、信立泰的SAL0112等众多口服GLP-1RA的临床进度均超过了辉瑞的danuglipron改良版。
而已经落后的辉瑞能否借助中国Biotech的“势”,蹭上GLP-1蛋糕上的奶油,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辉瑞官网
2.GLP-1折戟—辉瑞减肥神药GLP-1-RA 肝脏毒性分析(药物发现进展杂评)
3.其他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汇编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