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900字 2图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特朗普政府的药品关税政策尚未有明文落地,但已经引起生物制药行业的暗流涌动。
截至2025年4月25日,随着特朗普政府在本月中旬正式启动对进口药品以及半导体对国家安全影响的调查,业内惶恐了许久的药品关税大刀似乎即将落下。
为何要加征药品关税?一方面,从核心目标来看,通过关税施压,可促使制药业回流美国,但受制于供应链依赖和行业游说,政策呈现反复与妥协。另一方面,就行业角度来看,跨国药企加速空运囤货,欧盟对美药品出口激增,但长期可能面临供应链重构。
01 药品关税下的MNC Q1财报
在关税问题持续发酵的同时,各大MNC发布了其Q1季度财报。就可能的药品关税问题 ,各家表了态。
总体来看,尽管特朗普政府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的意图愈发明显,但MNC似乎并未因潜在的关税威胁而调整今年的并购计划,多家药企高管在近期财报电话会议中仍表示将维持原有战略。
百时美施贵宝(BMS)CEO 克里斯·博纳博士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强调,业务拓展仍是公司首要任务。他指出,公司计划到2027年底进一步削减20亿美元成本,此前的15亿美元成本削减计划已经导致超过2000人裁员。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公司的效率和灵活性,为业务拓展提供财务支持。博纳博士认为,这些内部优化措施远比外部因素如关税威胁或FDA重组更为重要。在谈及潜在收购目标时,他提到公司将专注于巩固核心治疗领域的优势,并引入有前景的科学领域和资产以提升增长潜力,同时强调科学价值、合理所有权和财务可行性是关键考量因素。
默沙东(Merck & Co.)也开始评估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影响。尽管尚未对药品实施加税,但预计中美、加墨之间的现有关税将增加约2亿美元的额外成本。然而,默沙东CEO罗伯·戴维斯同样表示,业务拓展仍是公司首要任务。他在4月24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称,公司将继续通过科学驱动的新机会扩充管线,这一战略不会改变。尽管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难度,但他强调这不会阻止公司积极推进交易。
艾伯维(AbbVie)在财报会议上未详细说明其并购策略。但其CEO罗伯·迈克尔表示,由于缺乏关税政策的具体细节,目前推测影响为时尚早。
罗氏(Roche)CEO托马斯·席内克表示,公司仍将关注科学价值和交易的财务合理性。但他警告,如果关税政策落地,整个行业的并购交易财务可行性将更难实现。他预测,全球药企可能因此暂缓行动,但同时指出环境变化可能极快。
赛诺菲(Sanofi)在9月24日的财报会议上未透露业务拓展细节。首席财务官弗朗索瓦-格扎维埃·罗杰以“高度推测性”为由,拒绝对未来关税情景置评。
整体来看,尽管存在外部不确定性,MNC在并购策略上仍保持相对稳定,重点关注科学价值和财务可行性,同时对潜在的政策变化保持警惕。
02 下一个被收购的中国药企是哪一家?
特朗普前后两个任期对药品关税的态度、专利悬崖、IRA法案,一系列因素下,MNC压力不小。
因此不少跨国药企(MNC)将并购(M&A)作为核心应对策略。而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实力逐渐增强并获得国际认可,尤其是在ADC、双抗、基因治疗等领域。跨国药企通过收购,快速获取中国Biotech的优质管线和技术平台,同时为后者提供了资本退出路径和全球化资源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已有7家中国新药研发公司或欧美药企中国业务被欧美公司收购。
2023年12月,阿斯利康(英国)以总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中国 CAR-T 疗法公司),这是跨国药企首次整体收购中国Biotech企业,旨在加强阿斯利康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布局。
2024年1月,诺华(瑞士)收购信瑞诺医药(中国肾病药物研发公司),扩大其在中国肾病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信瑞诺医药随后整合至诺华中国。
2024年1月,强生(美国)以20亿美元收购Ambrx Biopharma(原由中国复星医药等资本全资收购的美国生物制药公司),Ambrx专注于ADC研发,其核心管线 ARX517(前列腺癌 ADC)和 ARX788(乳腺癌 ADC)临床数据亮眼。
2024年3月,Nuvation Bio(美国)通过全股票交易收购葆元医药(中国肿瘤药物研发公司),获得其 ROS1/NTRK 抑制剂等肿瘤管线,加速全球化布局。
2024年4月,Genmab(丹麦)以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中国 ADC 技术公司),普方生物的核心资产包括针对卵巢癌的 FRα 靶向 ADC 药物 Rina-S(II 期临床),其技术平台与 Genmab 的抗体研发能力形成互补。
2024年11月,BioNTech(德国)以8亿美元预付款加最高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收购普米斯生物(中国双抗及ADC研发公司),获得普米斯的抗PD-L1/VEGF 双抗PM8002/BNT327全球权益,并整合其研发团队与生产基地。
2025年2月,阿斯利康(英国)以1.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美国珐博进的中国业务),获得罗沙司他在中国的商业化权利(全球首个口服肾性贫血药物),应对其专利到期后的市场竞争。
然而,行业也面临估值争议,部分声音认为中国创新药资产在资本寒冬中被“低估”。
现在,问题来了,接下来哪些中国新药研发企业可能被MNC等海外药企收购呢?欧美VC、财团会出手吗?
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参考资料:
-
M&A remains ‘top priority’ for Big Pharmas in the face of tariff threat (Fierce Biotech)
-
其它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汇编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